董竹君,一位经历传奇的世纪老人,一个鲜为人知的杰出女性,走过近百年的风雨人生,终于在那本近来火爆书坛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中向世人展开了她饱含沧桑与奋进的人生画卷。
北京三联书店的店堂里至今悬挂着这样一张布告,许多人在此驻足,与其说他们是被《我的一个世纪》所吸引,不如说他们是因董竹君这个名字而感动,“《我的一个世纪》出版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北京、上海分别召开了讨论会。谢晋还将根据本书改编剧本搬上银幕。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为本书分赴四川和上海做了专题节目。
不幸的是,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世纪老人董竹君女士去世了。
让我们用这本书纪念这位革命老人……”
客观地说,《我的一个世纪》并不具备成为畅销书的先天优势,然而它却在出版后的3个月里4次印刷,至今高居三联书店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着实令人始料未及,对此,《我的一个世纪》一书责任编辑、三联书店编审苑兴华既感欣慰又感慨良多。
做了30多年书刊编辑,苑兴华说这部书是他耗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一次,而奇怪的是,从拿到书稿的那一刻起,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伴随着他,“我不了解那个时代,我想通过这部书知道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让我深感荣幸的是,董老的成功与失败,我是第一个读者。”事实上,从洋车夫的女儿到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从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到当上督军夫人;从不堪夫权统治而走上独立之路到成为上海锦江饭店女老板,董竹君老人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的确称得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许多读者在写给董老的信中都说,“这是一部活的中国近代史”。
回忆起与董老共同为《我的一个世纪》而忙碌的日子,苑兴华感叹道:“为了这部书,老人几乎倾尽了心力。她的屋子里到处都是纸和笔,无论什么时候想起往事,都马上记下来,哪怕是冬夜醒来,也要披衣起来把记忆中的片段一点点写下。书稿写完,她特意订做了6只木匣,将誊好的稿子放在里面。”
百年岁月,董竹君老人将她不平凡的人生精心装在了这沉甸甸的书稿中,而她留给我们的却远远不止这些。周总理曾在对她的谈话中说:“一个人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革命就更不容易,一个女人要做成功一件事就更难了。”董老的成功与失败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个可贵的启示。苑兴华说:“在这位世纪老人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种精神。从一名青楼女子经历了千难万险,一步步走向成功,她靠的是什么,就是刚毅坚强、勇于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她的一生中,总感到要为天下人做点事,几次面临灭顶之灾,却从没有退缩,为了信念不惜付出一切,这一点实在令人钦佩。”
苑兴华说董老是很有性格的人,虽然德高望重,待人却十分谦和,每次编辑去见她之前,她都要睡足了觉,好像充电一样。她做事特别认真,编辑编过的稿子她都要逐一对照,反复推敲。记者问苑编辑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苑兴华沉思片刻说:“除了老人可贵的精神力量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写作过程中,有人劝董老别写做过青楼女子的事,可董老说,不行,这是我经历过的。对于自己所经历的,董老从不掩饰。”
“董老说,这本书出来了我要好好修订,要一章章地看,再出个修订本,到百年时好好庆祝一下。”苑兴华不无感慨地说:“老人从没说过我老了,她永远那么乐观,永远与时代同行。连续担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每次会议她的提案都特别多,十五大召开的那天我去找她,家人说让我等一等,因为她要认认真真地听完江总书记的报告。”
老人走了,带着她没有了却的心愿,据董老的女儿说,老人还有很多事要做,总是说,“等到春天,等到春天……”其实,老人所做的已经很多了,她留给我们的也太多、太多。
还记得《我的一个世纪》封面上的三句话,那是老人永存的精神力量———“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